当前位置:锦绣前程>历史军事>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> 第410章 花部革新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410章 花部革新(2 / 2)

未来就是明朝,想要抓他都抓不到。

而且他已经想象到这一连串岛屿被开发起来有怎样的政治经济潜力,为啥袁崇焕历史上杀毛文龙时要把他骗入皮岛军营,努尔哈赤派兵想抓毛文龙都抓不到,如果毛文龙真想跑,随便往黄海北岸上百个岛屿一躲,给袁崇焕十年也抓不着他。

毛文龙已经决心照王文龙所说,将皮岛开发成一个海上王国,志向非常远大。

至于赵惟卿,他和李如梅都以为皮岛的开发也就是一个走私港口便到头了,完全没有想到此地的战略意义,也不觉得王文龙和毛文龙到海上去乱看海岛有什么好处。

市场还没做大时就分散投资,从商人的眼光看来是很不智的行为。

恐怕要等到毛文龙手下建起一道海上长城之时,赵惟卿才会惊讶于他究竟做了什么事情。

五月初王文龙再次带人从丹东九连城北上到达沈阳中卫,王骥德已经在那里等他。

皮岛开发之事,王骥德不想参于,所以这段时间他都待在金州,倒是在当地喜欢上了皮影戏。

在沈阳,王骥德一见到王文龙便激动说道:“我似有一个戏曲的新理论。”

“说来听听。”王文龙道。

王骥德说:“辽南海路断绝之后,距离中原地区太远,虽然有商贸往来,但是文化交流却是薄弱,以至于此地之皮影戏演出内容往往荒诞不经,许多瞎里胡闹的东西都被编了出来,但我看了这个把月,却觉得这些瞎里胡闹的东西颇有乐趣。甚至比真实的历史故事以及小说话本更要有味道,这种戏曲感觉我在江南时也有,但却从未如此强烈……实在是口说不出。”

听闻王骥德一番叙述,王文龙直接笑着道:“我为兄长试言之:戏曲作品所演之事不必皆有证,所演之人不必皆可靠,可以不拘文理、不讲格局、不循声韵,只要便于扮演、发人歌泣、尽情动俗即可。”

“对对对!”王骥德连喊三个对字,点头说道:“我想的就是这个道理,这样的戏曲比之过去老戏好看的多!”

王文龙心里不禁感叹,这皮影戏果然是古代民间艺术的瑰宝,居然在明末就把“花部革新”给启发出来了。

原本历史上清代以后皮影戏在北方风行,演出场次很多,同时皮影戏又不受高雅的文人所重视,导致皮影戏的剧作内容有相当多偏向于百姓民俗的再创作,渐渐脱离了古代戏曲一般的创作模式。

于是原历史中皮影戏便促成了“花部革新”运动。

原本历史上的此运动领导者是陕西的皮影剧作家李十三。

乾隆年间李十三在创作中提出:皮影戏曲的故事内容不一定要照搬史书或者是改编已有的故事,完全可以虚构创作,也不需要依照古板声律,只要好看好听就行。

这些思想在后世人可能以为是废话,但是对于中国古代曲艺创作却影响深远。

在花部运动之前,戏曲的创作模式一直是剧作家将流行的小说、民间故事或历史典故改编成戏曲,基本不存在,先有剧本,再有故事的创作。

就比如关汉卿写《窦娥冤》是根据《列女传》中的故事改编而成的,汤显祖写《牡丹亭》是根据小说《杜丽娘慕色还魂》改编而成的。

这种“出出皆有传头”的要求明显限制了戏曲创作的题材,而花部革新之后,中国的戏曲作家才终于不再“改戏”,而是“写戏”。戏曲故事终于能专门作为剧本被写出来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